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之窗 >> 正文

从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制度的笼子

2013年03月01日 00:00  点击:[]


新闻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古希腊时期意大利锡拉库萨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二世,用一根马鬃在自己的宝座上方悬挂一把利剑,与觊觎他权力和威信的大臣达摩克利斯换位,让其体验拥有权力和威信的感觉。当达摩克利斯最终发现悬在自己头上的利剑时,吓出一身冷汗,赶忙请求僭主放过他。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确对权力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给握有权力的人们敲响警钟,使之产生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警示作用,对于现实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腐败是国家和社会的毒瘤,它从权力的腐败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并一点一滴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从高悬现实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打造规范权力的制度笼子,是防治腐败的一种质的飞跃,即从寄希望于道德警示到仰仗防患于未然的制度约束。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是吓跑了一个达摩克利斯,而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则可以管住所有的“达摩克利斯”,这反倒把他们从那种身临险境、危机四伏的焦虑中解放了出来,何乐而不为?然而,这制度的笼子将由谁来打造,又如何打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第一项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显然,在这里,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是关键,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并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得以体现。真正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就会避免走向邪路。

要“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光下,回归人民的意志,这在理论上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这一切都是空谈。问题的关键是,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变革,特别是作为制度创新的软环境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有着强大的历史惯性和现实的利益牵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要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权力得到人民的监督成为一种制度的必然,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我们在探索以人民为主体的用制度约束权力的过程中,应广泛汲取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努力提高监督制约权力的科学化水平,确立一套全方位的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从制度的制定来看,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制定制度的过程更加开放,广泛吸收公众和专家参与,确保出台制度的高质量,使其真正能够让权力的运行实现人民的意志,从而具有公正性、科学性,同时便于操作和执行。从制度的反馈来看,必须全面引入制约权力制度的评估、反馈和改进的机制,形成制度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从制度间的配套机制来看,要尽量使不同类别的制度都能够准确定位,各司其职,特别是要注重制度间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从软环境方面来说,大力改善权力运行的软环境,加强相关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首先,要大力培植民主与法治精神。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软环境中,决不可忽视中国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在文化传统上,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缺位,而伦理文化因素却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超越法律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且人们见怪不怪,这些都在不断地强化着人治传统。在这种环境下,即便产生了好制度,也很难得到正常的运行。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社会舆论是广大群众监督权力、表达意志的重要渠道,通过它人们很快就会获得对权力行使过程的认知,从而作出信任与否的判断。

(作者:唐坤,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条: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下一条:应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关闭